
【热门】教学设计方案集合10篇
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,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,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。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1【教学目标】
一、知识教学点
1、理解排比句、感叹句对增强语势的作用。
2、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,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3、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。
二、能力训练点
1、训练朗读能力,体会文章的气势。
2、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,锻炼理解分析能力。
3、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。
三、德育渗透点
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,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,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,蓬勃想象力。
【重点、难点】
1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,并以朗读带动理解,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。
2、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。
【课时安排】
1课时
【学生活动设计】
1、学生自读,教师引导。
2、朗读课文,体会文章。
3、讨论分析,把握文章。
【教学步骤】
一、整体感知
1、介绍作者,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:
80年代的散文侧重于“自我”经验的“自由”书写,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唤转向对个人情绪、心境的表达,语言和方式追求作者的“个性”,简言之就是注重“自我表现”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,这些作品被称作“新散文”或“朦胧散文”。
2、播放课件(幻灯片)(图片:安塞腰鼓):
问:有何感觉?
二、重难点学习
1、检查预习情况。
2、教师播放录音,要求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、音量、语速、语气和语调。
3、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:
文章气势恢宏,句子铿锵激越,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,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,要有豪情,音韵铿锵有力,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,把握重音、音量、语速和语调的变化。
4、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5、全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。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?
设影(课件)显示:
一、1~4自然段 表演前
二、5~27自然段 表演中
三、28~30自然段 表演后
6、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,你会用哪个字?
“静”
7、两部分的“静”有没有不同?
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,第三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。
8、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?
以动衬静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9、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,你有怎样的感受?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?
投影显示:亢奋、惊心动魄、震撼
10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?
引导学生往作者的思想感情、修辞方法上考虑。
11、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、燃烧的热情,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几句话?(课件:幻灯片)
12、本文除了这些精典的语句外,还大量运用对比。有句子内部,句与句,段与段之间的排比,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,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?
四、总结、扩展
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,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。正如作者所说:“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,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”。刘成章的散文从“我”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,血肉的感情,燃烧的心肠,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,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,对社会的理解,一种独到的感受,一瞬间即逝的灵感,一种哲理,一层诗意,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的写作、人生思考有所裨益。
五、作业
写一篇心得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、复习
1、分角色朗读课文,边听边想:
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?从中你学到了什么?
2、戴头饰表演这故事。
(课外还可多分几组表演)
二、读字读词
1、读下面词语,给带点的字注意:
咬住蚊子想挣断甩着游水高兴壁虎爬到墙角伯伯阿姨转身。
2、读要学会的6个生字。
3、指导学生识字形:
虎是半包围结构的字,部首是虎字头。
4、指导学生书写生字。
三、练习
1、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2题和《课堂练习》第3题。
2、指导学生完成《课堂练习》中的第4题:
⑴ 先读句子,找出要用的词语。
⑵ 比较三组词语不同点,想为什么各有不同,与它们所在的地方有什么关系。
⑶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?先想这地方,再写句子。
四、指导学生阅读《课外阅读》中的《小壁虎》
五、总结语(略)
教学设计方案 篇3授课内容: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模块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
《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》 学情分析: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,对消费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,为什么要大
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在初三也接触过。但他们对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,如何
发展生产力等问题,了解的并不深入。
课 型: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:直观演示法 合作探究法 启发式教学法
教学手段: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
课标依据: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。—普通高中《思想政治课程标准》(实验)第5页
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:根据新课标的要求: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,结合高
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,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:
① 知识目标:理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;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
因、意义与措施;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,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。
【课标依据】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。—普通高中《思想政治课程标准》(实验)第5页
②能力目标: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材料分析能力、辩证地看待事
物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。
【课标依据】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、选择、探索的能力。 —普通高中《思想政治课程标准》(实验)第6页
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:通过教学,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,进而深刻理解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……此处隐藏6915个字……有认知因素的参与,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,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,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,也不能维持。教师良好的情感能感化学生,激起求知欲与主动性,从情感上扣击学生的心弦,达到以情动情。使学生进入情景,体会语言的美,感受作者的情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,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还使得文、情与景相融。
二、教学目标
1、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;
2、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、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;
3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三、重点:让学生感受第一场雪的美丽壮观的景象。
四、难点:让学生学习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。
五、教学准备:录音、光碟。
六、教学过程:
(一)、引入情景:
同学们,有位朋友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,想知道她是谁吗?听完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了(播放歌曲《小雪花》)。
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?(雪)你们喜欢她吗?(喜欢)
昨天咱们这也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,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脚步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《第一场雪》。(板书课题:21*第一场雪)[创设情景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]
(二)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1、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场雪?下面同学们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。[给学生阅读的自由]
2、指名回答。
(三)、品读课文
1、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?
2、把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画出来,然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。[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]
3、指名回答,并相机板书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。[朗读时教师适当地作一下指导]
4、这些语句写的这么美,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。[积累语言]
(四)、课文延伸
1、雪为我们带来了欢乐,为冬天带来了色彩,下雪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?
2、理解“冬天麦盖三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”这句话。
3、你们还知道那些谚语和俗语?
4、课下同学们可以去搜集一些谚语和俗语。[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]
(五)、和本文对话
我们的雪花朋友真是太美了,你们想对她说些什么呢?[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]
(六)、口头习作练习
作者把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写的是如此的美丽壮观,谁能为大家描述一下我们昨天下的第一场雪呢?[做到读、说、写结合]
(七)、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来欣赏塞北的雪。(播放光碟《我爱你,塞北的雪》) [做到文、情、景相融]
(八)、总结:
课后,同学们以《雪》为题,写一篇习作,来表达你对雪的喜爱之情。希望同学们在雪的陪伴下,度过一个快乐的冬天!
教学设计方案 篇10知识目标:1、懂得教育对自己、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;2、明白自己享有受教育的权3、知道义务教育的特征。
能力目标:1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。 2、培养学生正确行使和维护受教育的权利的观念;
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: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使他们为了今后的幸福生活,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学习;
重点难点:
本框包括两部分:一,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;二,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。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,第二部分是难点,同时它也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。
课时安排:一个课时
教学方法: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,目标教学
教学流程:
一、先学
1、导入:观察两幅图片,题目是《我要上学》。图中的大眼睛女孩名叫苏明绢。
下面是她在的自述:“照片上的我,正上小学一年级。那时,我家全年的收入仅仅够全家吃三个月,父亲每天起早贪黑,上山砍柴、下河抓鱼,用换来的钱,买点口粮,维持生计。1990年9月,我上学了。当父亲把100多元学费交到老师手里的时候,我心里很不是滋味,我不知道这是父亲砍了多少柴、卖了多少鱼才挣来的钱,我更不知道以后父亲是否都能给我拿出钱来交学费。
1992年,“大眼睛”的照片在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刊发,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,我也成了希望工程的“名人”。此后,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,我顺利完成了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业,并于20xx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,“我要上大学”的梦想终于实了
旁白:
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的她,已顺利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。如今,昔日希望工程“大眼睛”女孩被已成银行白领。 那么,她靠什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呢?
今天,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探究这位“大眼睛”姐姐的成长历程。
板书课题: 知识助我成长
1、知道受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,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。
2、理解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。
3、知道义务教育的含义,理解其特征。 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本节的学习目标。
4、诵读课文,感知课文:(时间5分钟) 老师温馨提示:学们要注意教材中的插图,并出示自学指导。
5、自学指导
请同学们根据阅读内容,自主完成下列各题,找到答案,可以画在书上,答案分散的,可以集中在一起。
比一比,看谁找的快,看谁找的准。
1、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?举例说明。2、读完59面下插图,把你的答案填在书上。
3、什么是受教育权?什么是义务教育?义务教育有哪些特征?
(学生自主答题,不懂的可小声与小组同学计论,解决为了的也可举手询问老师。时间6分钟后老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)
二、后教
老师巡视学生自主答题情况,抽查学生答题答成度和质量,梳理出存在的共性问题,引导、研究、答疑。
三、探索 发现
材料一:记者采访放牛娃时的一段对话
记 者:你为什么放牛? 放牛娃:挣钱记 者:为什么挣钱?放牛娃:找媳妇
记 者:为什么找媳妇放牛娃:生儿子记 者:儿子将来干什么?放牛娃:放牛
听了这样的回答,记者陷入了沉思。
材料二: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,他就在牛背上梦想能飞上蓝天。 1980年,他父亲不幸病逝,刚上初二的他不得不辍学.学校的老师冒雨找到了他的母亲:“这孩子成绩好,退学太可惜,可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。” 正在地里干活的放牛娃重返了校园.1984年,他终于实现了那个牛背上的梦想,进入了空军飞行学院。
这个放牛娃就是英雄航天员聂海胜。
材料三:在《大国崛起--德国篇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,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。他说:“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。正是由于穷困,所以要办教育。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,办亡国了。”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,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。
文档为doc格式